加班真好,谁都跑不了,呵呵
拖更就像出轨,只有0次和N次。回国之后遭遇不少意外情况,以后和大家细聊,周报会保持更新,毕竟这是我的公开承诺。
这周还是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大事发生,一起来看看。
1、福特造芯
这周看到WSJ的报道,福特和格罗方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正式宣布造芯。
底特律的另外一家汽车巨头GM(通用汽车),也在本周宣布和NXP、高通等公司联手研发汽车芯片。
现代汽车已经进化成了“有四个轮子的计算机”,特别是电动汽车EV的出现,汽车的科技感和科技含量得到了极大提升。由此对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,有数据说,现在每台汽车都会需要上千个不同的芯片。
之前在周报里也介绍过,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特别去法兰克福/慕尼黑车展上做了主旨演讲,表达的就是车企与芯片公司你侬我侬的相互需要。
在当前的半导体供应链紧张的大环境下,全球车企预计损失高达1100亿美元。根据福特自己的数据,截止今年三月他们就有两三万台“半成品”汽车,在停车场里等着芯片。丰田九月也宣称要减产40%。
实打实的损失,再加上特斯拉这样的竞争者的迎头痛击,甚至苹果也在加紧研发EV,这些都在迫使这些传统车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产品计划。自己造芯就是首当其冲的考虑。
但是,造芯片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。且不论这些车企的芯片研发能力如何,就算现在开始布局,等到芯片出来,这中间需要的时间也要以“年”计算,特别是供应链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。所以汽车厂商也在把有限的芯片供给,优先提供给高利润的车型,比如北美市场的皮卡等等。
再但是,资本市场早就迎来了一波高潮。特斯拉不用多说,传统车企比如福特、GM、大众等等,股价都创下了多年新高、甚至是20年以来的新高。
2、两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
本周四(18日),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,有149名大牛当选。
两院院士增选也一直自带很多流量。两年前,李彦宏、李书福入选院士候选人,在社会引发轩然大波。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人旗帜鲜明的反对Robin当选,自然最后也的确落选了。今年又爆出了茅台总工王莉入选工程院院士候选,又被网友怒喷,说这是“酱香型院士”。
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们国家学术领域的最高荣誉,应该也是绝大部分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高山仰止的所在。评选的标准应该非常的纯粹:国际公认的学术成就+正直的个人品格。袁隆平院士、钟南山院士都是这样的典型代表。
当然了,欲戴其冠必承其重,院士的帽子背后,其实也有很多义务和责任。我觉得最重要的,就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。
往大说,作为两院院士,他们应该能激励年轻人永攀科学高峰,为国家的科学和工程事业贡献力量。往小说,如果因为这些院士的事迹,有更多小朋友说自己未来想当科学家,而不是网红和明星,这就是天大的好事。
至于企业家,如果的确有过硬的学术成就,进入院士候选也无可非议。包括今年新增的外籍院士张亚勤,既是曾经的天才少年、学术大牛,也是百度和微软的资深高管,以及现如今的清华教授,他的入选实至名归。不过如果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入选,就算是候选,肯定也会被大家diss。
3、加班与监控
本周的大新闻,就是浪潮“公然”在办公室张贴加班标语。什么“大家加,才是真的加,加班真好”,“你加我也加,想跑也跑不了”。
我看了这个新闻,特别求证了在浪潮工作的小伙伴。原因就是不敢相信,都已经2202年了,浪潮是村里刚通网吗?高速逆行?
打工人的内卷困境,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的,有时还是自下而上的。对于这个事件,浪潮回应称,是员工私自悬挂。我信了,呵呵。
与之琴瑟和鸣的,就是国美监控员工的流量使用情况,并且通报了一批“非工作流量信息”过大的员工。
我看到这个新闻也瑟瑟发抖。殊不知我最喜欢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,有时音乐软件里没有,就直接开油管上的mv,这些都是妥妥的非工作流量啊!不知道像谷歌、FB那些办公室里有游戏机和酒吧的公司,是如何支撑起千亿美元市值的。
从管理者的角度,如果希望员工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,按固定的流程打卡做事上下班,现在这些严格、甚至严苛的管理方式好像也没错。但是如果希望发挥员工的潜力,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就要给予更多空间、培养更多信任、提供更多资源。要么钱给到位,要么做的事情足够有趣。主动提升带来的进步,比被动内卷带来的增长要好的多。
有个不成熟的解决方法,下次用这些非工作流量之前,先开个VPN。
4、财报季:冰火两重天
本周英伟达发布了新一季财报,营收同比增长50%、净利润同比增长84%,同时数据中心业绩再创记录,达到29.4亿美元,同比增长55%。这也是数据中心业务连续8个季度创下新高。看起来,数据中心业务也将成为英伟达的主要驱动引擎,老黄这么多年的布局也开始到了初显成效的时候。也因为这份财报,英伟达股价当天直接大涨12%。
相比之下,中概股的表现就有点陷入冰点的感觉。阿里这个季度营收增长只有20%左右,利润甚至回撤了39%,随后股价大跌。有人甚至喊出了阿里过冬、寒冬已至的口号。
之前芒格抄底阿里被套,有人说这是因为观察的时间维度不同。大师看的都是几年之后的事情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企业成长。这固然没错,但当优质公司遍地都是的时候,为何不先享受这些优质公司上涨的红利,然后等待其他公司的反转呢?
阿里财报的亮点之一,就是云计算收入200亿,同比增长33%,并且实现盈利。和英伟达一样,阿里云也是驱动阿里转型并前进的最重要力量。不过话说回来,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,美股的投资者还有亚马逊、微软这些更加稳健的选择。
同时,我持有并密切关注的B站,财报也不及预期,股价前前后后跌了将近20%,完美的和英伟达实现了我投资组合的风险对冲。
作为一个UP主和博主,我和B站、知乎、公众号(腾讯)这些公司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,只不过它们是鲸鱼那么大的蚂蚱、我是蚂蚁那么大的而已。它们的成败和我也息息相关,我肯定希望这些公司获取更多用户、带来更多流量、吸引更多商业关注。只不过从商业化的角度,我觉得B站和知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举个例子,油管的商业化做的非常成功。至少从我个人的深度使用来看,视频的贴片广告并没有过多的影响我的使用体验。一个原因是油管的广告绝大部分5秒后就可以跳过,不像国内某些视频平台动辄半分钟一分钟的广告,让人想直接问候产品经理全家。
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优质的内容、包容的环境,以及对版权的极度保护和尊重。对于好的内容,我不介意在不影响观感的前提下有少量的贴片广告。这方面油管做的很专业,UP主甚至可以选择加入广告的时间、频率,甚至也可以选择关掉广告。这就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环境,也有助于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。
相比之下,B站早早就宣布永不添加视频贴片广告,但又有一些“暗搓搓”的小动作,比如推出什么“UP主推荐广告”之类的。这个我觉得很不合理,明明是平台推荐的广告,不要转移责任到UP主身上。
关于广告和恰饭,也是我一直想和大家聊的话题,想看的朋友可以点个赞让我知道。
事实上,油管已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平台,而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搜索引擎。很多人(包括我在内)搜索的时候都会去油管,然后对照搜出来的视频去做就可以了,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存在,也是油管积累大量内容后不断破圈的方法。在这方面,知乎做的不错,而B站还任重道远。
这周没收住,写了这么多,三句书摘就不放了。大家新的一周继续加油。